編者:中國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大門將始終向各國人才敞開。建校以來,學校深入實施“國際化”辦學特色,高度重視高端外籍專家的引領與輻射作用,積極拓展與海外高校的交流合作。近年來,學校縱深推進人才強校戰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通過舉辦論壇、研討會、文化節,開展合作辦學、聯合研究、學術互訪等舉措構建多層次引智體系,與20個國家和地區的73所境外高校建立友好關系,以教育對外開放謀求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國際聲譽與影響力持續提升。
在合肥大學中德合作40周年之際,第十六屆安徽省“黃山友誼獎”獲得者、德籍教授湯衛思(Claus Thomas Weise)講述他與合肥大學的友誼和故事。
愛上中國 愛上合肥
外國專家在皖工作、生活的經歷,是中國與世界良性互動、深度融合的生動縮影。
2009年,在德國獲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的湯衛思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和人生規劃,醉心科研、喜歡挑戰的他把目光投向了中國。湯衛思說,“中國是一個理想的選擇。我一直覺得中國很有趣,不同的文化和歷史背景塑造了中德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此外,我還在合肥找到了自己心儀的科研團隊。”
2016年12月,湯衛思應邀加入合肥學院,領銜組建“中德應用優化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Applied Optimization,IAO)并擔任所長一職。現在,合肥這座城市已經成為了他的第二個故鄉,這位德國學者在自身姓氏的德語發音基礎上稍作改變,起了“湯衛思”這一中文名。
自那時起,中國便成了湯衛思“生活的一部分”。在此期間,他不斷認識和了解中國文化、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親身感受中國社會的蓬勃發展。“合肥是我所知道的最具創新性和活力的城市,我真的非常愛合肥”,湯衛思感慨道,“我見證了這座城市是如何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和改善的。”
在日常生活中,他主動為合肥科技創新活力鼓勁宣介,成為合肥大學乃至合肥市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洋名片”。他多次參與合肥大學組織的德國文化進校園活動,還曾為合肥市中小學生們開設德國文化講座。2020年,湯衛思獲得合肥市第三屆外國專家“合肥友誼獎”。
搭建科技橋梁 增進中德友誼
多年來,湯衛思深耕人工智能領域學術研究與技術創新,致力于計算機智能算法、應用優化等相關研究工作。
在他看來,在科學研究已經全球化的今天,各個國家的任何一項研究都是基于不同國家、不同學者的研究成果進行的。科研是屬于全人類的,科研最重要的目的是促進全人類進步,因此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從2016年開始,湯衛思依托合肥大學“中德應用優化研究所”,通過組建國際化科研團隊,積極推動中德智能技術領域的教育和學術合作。研究所目前擁有7名全職研究人員,組成了一支年輕而富有活力的科研團隊。
在過去的三年里,湯衛思和團隊成員吳志澤等一直致力于“算法優化”研究,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算法基準測試系統。在最新研究中,他和團隊開發了一種“頻率適應度選擇”(Frequency Fitness Assignment,FFA)的優化方法,有效提高了算法在非確定性多項式困難(NP-hard)的最大可滿足性(MAX-SAT)問題上的性能。
在合肥大學,湯衛思一直以忘我的工作狀態而聞名。他通常凌晨4點就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幾乎不休假,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科研工作中。
曾經與湯衛思有過不少合作的青年學者陳巖表示,湯衛思教授的責任心很強,并且十分樂于幫助青年教師成長,曾經在學術方向凝練、科研論文撰寫、國家基金申報等方面給予自己很多有效指導。如今,研究團隊中的不少教師都已經成長為合肥大學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學院的學術骨干。
2025年5月,湯衛思因其為安徽省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合作作出的突出貢獻,榮獲第十六屆安徽省“黃山友誼獎”。該獎項是安徽省政府授予在安徽工作并作出突出貢獻的外國專家的最高榮譽獎項,我校累計有14位外國專家獲獎。
來源:黨委宣傳部 國際交流合作處 編輯:瀟瀟 預審:張慧 審核:賈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