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教育系2005屆畢業生合肥市太湖路小學校長張子文
合肥市太湖路小學建于1981年,地處太湖新村內,土地使用權面積4918.59㎡。學校現有教學班22個,學生1068人,教師54人。2007年鋪設塑膠操場,2011年新建教學樓一棟,加上原有的綜合樓1棟,合計使用面積6980㎡。這是我們采訪對象張子文工作的地方。
經過商量我們將采訪時間定為晚上七點,但到了約定時間時,學長卻發消息告訴我們需要等一會。等了二十多分鐘后,我們打了一通電話過去,卻沒有人接,我們不禁有些忐忑,心想是不是學長突然有什么應酬。十分鐘后,按耐不住的我們又打了一通電話過去,這次電話很快就被接通了。“喂!你好,稍等一會好么?一個學生的家長打電話來問我一些問題。等結束了,我給你打過去,好吧?”我們千想萬想,卻沒料到是這個原因讓學長推遲采訪,頓時,我們感受到學長對于工作的敬業精神,對他的敬佩之情便已在采訪前油然而生了。十幾分鐘后,電話響起,我們的采訪也正式開始了。
“課堂之外的實踐活動鍛煉了我的能力”
2002年至2005年,張子文在合肥學院度過了精彩的大學時光。在校期間他是無可爭議的“學霸”,每年的獎學金都是他的囊中之物。如果因此認為他是“雙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書呆子”,那你就錯了。他在校期間還擔任過班長、學生會主席,他的身影也出現在社團,也參加第二課堂,投身支教,也曾做過兼職,這種多彩的學生經驗帶給他不一樣的斑斕生活。
在大一下學期,他參加三下鄉,去六安一所學校支教,10多天的教學中,他認識了很多朋友,也在實踐教學中看到了本專業的意義所在。幾年各種各樣的學生工作,他學會了如何管理一個集體,組織一場活動,無形中他提升了很多,學會了怎樣在工作中細心安排,做到萬無一失,不斤斤計較,不怕吃苦,甘于付出。
張子文很慶幸在大學時代有鍛煉了自己的管理能力,“我之所以能在多次職業轉變中脫穎而出,都得益于大學時的各種學生工作。”學長這樣多次強調著。因為做過學生管理工作,也就能更加漸進地貼近一名校長管理學校的工作。在大學時代,他常忙于運動場、禮堂間,組織舉辦各種晚會、運動會等。當如今涉及學校的六一表演、集體春游等活動時,他便也得心應手了。以前時常需在公眾面前發言,現在當在國旗下講話時,他也不再慌張,心里愈發有底了。
在采訪中,他提到了學生處的劉沛平老師,“在大學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應該就是劉沛平老師了,他原來是教育系的團總支書記,他是我的導師,亦是我的知心好友,一直到現在我們仍然保持著密切的聯系,有時候工作不順心,也會找他聊聊,他總是會提出一些中肯的意見。‘以積極的態度去對待人生、以認真的態度去對待工作、以負責任的態度去對待愛情’,是他常講的三句話,也是最讓我感動,最記憶猶新的三句話,現在這三句話已成為我的人生態度了。”在劉沛平老師的影響下,張子文在活動的組織中,更多的是與大家的交流與配合。多年來,他熱情友好地對待他人,有著扎實的群眾關系。學長猶記得在競選副校長時的最后一關就是民意調查,他良好的群眾基礎當之無愧的成為他不可替代的優勢。
掃廁所“掃”到校區主任
2005年,張子文畢業了,他就職于合肥翰林教育,然而,那時候的他并不是對教師這個行業充滿熱愛,“我的父親是一名小學老師,干了一輩子的教育工作,他認為老師是一個‘鐵飯碗’,并且還受人尊重。剛畢業,我并不是很想當老師,尤其是我的普通話說得不好。但是父親的堅持讓我妥協了。”他告訴記者。
對于不是自己心甘情愿選擇的行業,張子文與很多人不一樣,他沒有自暴自棄。相反,他做一行愛一行,畢業后,短短五六個月的時間就從打雜實習生升為校區主任。當我們問及個中的原因時,張子文顯得有些激動。
“2005年7月份畢業,但3月份就在翰林上班,當同寢室的室友還在為工作而焦慮時,我已經找好了工作。同樣,我也比他們付出的更多。晚上九點半,當別的同學快要睡覺的時候,我才從翰林下班,走兩公里的路,坐十點鐘901的末班車回寢室休息。我到現在還清晰的記得,那時候下班之前,都要把所有的衛生間清掃一遍,從一個校區到另一個校區,十幾間廁所。雖然很累,但還是很認真地把所有的衛生間都打掃的很干凈。我并不覺得這是一件丟臉的事,古人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如果我連個廁所都掃不干凈,那么我還有什么資格說我要成就事業。”學長的這份豁達讓我們很受感動。
寒暑假理應是教師們最清閑的時候,卻成為了張子文所在學校的旺季。那年暑假,老師們特別忙,做著各種培訓教課工作,根本沒有時間做飯。張子文便用飯盒給大家裝好飯菜,騎著電瓶車從食堂,一個個校區的送給他們。那段日子里,買菜也成為讓他最頭疼的一件事。俗話說,眾口難調。不能讓每日辛苦的老師們吃著重復的飯菜而感到厭煩,同時也要為老板考慮,做到經濟購物。他調侃到,就像是自己居家過日子般去用心買菜,去與店家討價還價,哪怕是多要到幾根蔥,也是好的。他一直都很認真地做著這些別人避之不及的工作。付出終歸會有回報,認真踏實的他受到了當時校領導的肯定,將他提拔為校區主任。
“當時我負責的是一個新的校區,校長下達命令要求在兩個月內招滿100人。”面對巨大的招生壓力,張子文并不氣餒,他憑借其在校期間學生干部的組織工作和與人交流的經驗,僅在一個半月內就招收了123名學員,超額完成任務。
辭工作,考編教師
當張子文的事業蒸蒸日上時,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辭去在翰林教育校區主任的職位,參加教師考編,成為了合肥市第六十四中的一名普通教師。然而,是金子,到哪都會發光的。短短兩年時間,張子文就從普通教師升為第六十四中政教處副主任。
當我們問及當時為什么會辭去翰林教育校區主任的職位而去當一名普通的老師時,張子文“呵呵”的笑了,顯得有點無奈。“其實我是不想走的,我覺得翰林教育還是比較適合我的,這也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對它還是蠻有感情的,不太想去考編。但就當時來說,在一個輔導機構當老師并不算是一名真正的老師,我愛人覺得還是考一個正式的老師編制比較靠譜,受她的影響,我就辭去了翰林教育的工作,考編成功,成為一名正式的在冊教師。考編的歷程還是很辛苦的,但對自己來說也是一個新的挑戰吧!因為到一個不熟悉的環境,一切都要重頭再來。”
從普通教師到政教處副主任,張子文認為在校的管理經歷以及之前的工作經歷給了他很大的幫助,張子文說:“與其他普通教師相比,我覺得我比他們多了些關于學生管理方面的經歷,在翰林教育管理著一個校區,這樣在無形當中積累了一些管理經驗。這些管理經驗在教學過程中可能無意識的就表現出來了,加上領導觀察的也比較細致,就給我提供了很多機會。另外一點,可能是我工作起來從不斤斤計較,比較能吃苦,能腳踏實地地干事情。”
2012年包河區提供了四名副校長的崗位,在所有在編教師中采取競聘上崗的方式,張子文覺得他的機會來了,他毅然決然地參加了競聘。“參加競聘的教師都是很優秀的,尤其是一位教小學語文的老師,他的名氣很大。”在談到競聘成功的秘訣時,張子文很慶幸在學校經歷,“有過學生工作和學校管理的經歷應該是我的優勢所在。但最后讓我競聘成功的關鍵因素是我良好的群眾基礎,而這些離不開大學時當班長和學生會主席的經歷,在那個時候學會了充分去尊重別人,在工作中低調、不張揚,讓別人接受自己、容納自己。所以,現在我很感謝那時候自己的努力。”
張子文認為創新的基礎源于學習的經驗,再加上自身的努力。在教學方法上,張子文不是一個死板的人,他經常將新鮮元素融入教學,他在2013年就將那時候流行的“微課”帶進了教學體系,那年他獲得了課堂教學評比的一等獎。
尊重學生,尋找學生的教育的“關鍵事件”
在說到教育理念時,張子文表現的很謙虛,“我現在參加工作也不是特別久,談不上有什么獨特的教育理念,但我最認可的是,充分地尊重學生,平等地看待學生。這個是我的追求,我也是這么做的,不管是好學生,還是調皮的學生,都要尊重他們,盡量讓學生們喜歡你。”
在張子文的教學過程中不免會遇到一些不聽話的學生,這個時候他又是怎樣做的呢?“對于那些比較調皮的學生要在課外下功夫,要融入他們的世界,比如學生在打籃球的時候可以和他們打場比賽;學生在跳繩時,幫他們悠繩子。那些學習不好的孩子,其實從另一個方面來看,他們還是很可愛的,他們的想法可能比成績好的孩子還要活躍,而我們也要發自內心的去喜歡他們。我上課時還是比較幽默的,也跟學生們強調上課時要認真,下課時可以隨意玩。因此,那些不是特別聽話的孩子也還是挺喜歡我的。
我認為每個孩子都有成長的關鍵事件,作為學生該認真時要認真,該放松時要放松。然而,當發生一件對學生成長很關鍵的事件時,一定要好好教育。我所帶的班級,不聽話的孩子還是挺多的。有一次我在黑板板書時,一個學生用手比劃成手槍的手勢對著我,之后一個接一個的做這個動作。學生當時可能是覺得好玩,但我認為這是一種不尊重老師的表現。我覺得這就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關鍵事件’。于是,我就請他們的父親到學校來,因為父親都是比較理智的,能夠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的是什么。很多父親也認為我的做法是正確的,尊重別人的確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學習的。這樣的‘關鍵事件’的教育會讓孩子銘記一生。”
關于作為一名校長所具備的的素質,張子文有著自己的理解,“在教學方面,業務能力一定要扎實。在課程上,要有一定的領導能力,現在都強調國家課程‘校本化’、地方課程‘校本化’,校長的課程領導能力強了,學校才能做出特色、做出文化。”
從一個普通老師到一所學校的校長,張子文是一步一步踏實走過來的,并沒有為能夠成為校長做什么特別的準備。他認為,只要一直在把握當下,認真把每天的小事做好,也就做好了所有的事。
提升自己,支教同行
張子文在合肥學院學的是專科,但作為一個刻苦鉆研的人,他并不滿足于現狀。剛進合肥學院那年,他就開始謀劃自己的提升,2002年10月份他開始自考安師大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但這條自考之路并不平坦。他在學校擔任班長和學生會主席,事情很多,幾乎沒有空閑時間,后來參加工作后,又忙于各種工作,曾經幾度想要放棄自考。但他又想自己都付出那么多努力了,如果放棄了,之前的努力就白費了。于是,他咬牙堅持下來了。在2010年他終于考完最后一門,拿到畢業證書,在這其間,《古代文學史2》他共報考了八次。
在參加工作之前,張子文有一段很艱苦的支教經歷,對于這段經歷,張子文說了很多。“2007年去濱湖南邊的一個農村小學去支教,條件還是比較艱苦的。當時我住在市中心,每天早上六點鐘就要出發,騎一個小時電瓶車才能到學校。最辛苦的是在冬天,那時候徽州大道剛修好,了無人煙,有時候一路上都碰不到一個人。最倒霉的是在半路車子壞掉了,前不著村,后不著店,我的車在路上壞了四五次,后來就知道在車上備了個打氣筒。最恐怖的一次是在路上花了三個小時才看到修車的地方。
“在支教時,我教的是一年級,那些孩子很樸素善良,對他好一份,他會十分回報給你。有一個小女孩,我到現在仍然記憶猶新。她家條件很差,沒有父母,跟奶奶相依為命。奶奶對她照顧的不是特別好,看起來很邋遢。我看著不忍心,有時候會給她買一兩件衣服,有時候從親戚家那幾件舊衣服給她。也許是看到我對她的關心,臨走的時候她抱著我的腿哭。
這段支教的經歷讓我覺得,沒有什么事比這還要艱苦的了,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難,跟這段經歷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
寄語母校
學生記者:“您畢業已經十年,并且一直從事教育行業,您對我們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有什么想法?”
“最重要的是增加學生們的實踐活動,就我而言,現在對我幫助比較大的,不是課堂上學的東西,而是在活動、在實踐中獲得的知識。在實踐中能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比如說,三下鄉、第二課堂、社團以及學生組織的一些鍛煉,在課本是學不到的。除了專業知識外,最重要的就是做人做事的方法。學校應該給學生多提供這樣鍛煉的機會。”
學生記者:“臨近畢業,對于教育系的畢業生您有什么想說的?”
“在求職過程中不要把眼光抬得太高,要先找到一份工作。教育系的畢業生在就業時競爭壓力還是很大的,可以從代課老師做起。在做代課老師的過程中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如何去上課,慢慢積累自己的知識,然后再去考編。在工作當中要把眼光放低一點。”
主人公介紹
張子文,1983年出生于安徽蒙城;
2002年—2005年就讀于合肥學院教育系,擔任班長、學生會主席;
2005年—2007年,就職于合肥翰林教育,任校區主任;
2007年—2012年就職于合肥第六十四中學,任政教處副主任;
2012年12月至今,就職于合肥市太湖路小學,任副校長。
記者后記
照片上顯得很嚴肅的學長,在我們近一個多小時的采訪中表現的十分溫和友善。短短交流,學長不言放棄的毅力和敬業精神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個采訪過程輕松愉快,儼然兄妹在促膝交流。
32歲的張子文有個幸福的家庭,膝下雙子,一個5歲,另一個剛剛出生不久。在父親與教師的角色轉變中,他做的似乎仍然不足。對于學生,他往往秉承著一顆仁慈之心,堅信“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然而對于自己的兒子,他卻異常嚴厲。兒子一旦犯錯誤,就被他視為不可原諒之過,易把兒子缺點過度放大也常常使他懊惱不已。但我們從中卻感受到了一位父親的深深愛子之心。
他是平凡世界中一員,卻在用十年乃至更多的歲月向我們演繹生命的精彩。教育沒有局限,奮斗沒有邊緣,一步一個腳印,學長讓我們看得真切可感,受益匪淺。教育事業可以這么美,生活可以這么多彩。
(宣傳部 學生處 校新聞中心學生記者 方翠霞 董欣 孔婷 指導教師徐毅 汪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