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者領航創新,學子攜手共進 ——記生物學院劉婧老師
|
發布時間:2024-06-16 瀏覽次數:11 |
創新創業是指基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品牌創新、服務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管理創新、組織創新、市場創新、渠道創新等方面的某一點或幾點創新而進行的創業活動。創新是創新創業的特質,強調開拓性與原創性;創業是創新創業的目標,強調通過實際行動獲取利益的行為。創新創業具有高風險、高回報、促進上升三個特點。“互聯網+”比賽和其他創新創業比賽激發大學生的創造力,培養造就“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主力軍;推動賽事成果轉化,促進“互聯網+”新業態形成,服務經濟提質增效升級;以創新引領創業、創業帶動就業,推動高校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 劉婧老師是中共黨員,2018年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獲得工學博士學位,2018年至今就職于合肥大學。劉婧老師不斷引領學生創新,與學子們攜手共進,取得創新創業佳績。 (劉婧老師在實驗室) 劉婧老師專攻生物食品與環境學院研究方向:微流控器官芯片,3D生物打印講授課程。指導學生申報創業創新項目,獲得2019年省級雙創項目立項與資金支持和2020年國家級雙創項目立項與資金支持,指導學生的第二課堂,榮獲第六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家級銅獎,第九屆挑戰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省級銀獎,第七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家級銀獎等。
(部分獲獎證書圖片) 劉婧老師帶領她的學生彭瑋,許海峰,劉鳳麗,徐旺旺等人參加了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榮獲銅獎;除此之外,還帶領彭瑋,王雪麗,李丹寧參加第九屆“挑戰杯”安徽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榮獲二等獎;還指導“乘風破浪隊”在安徽省教育廳主辦的2021年安徽省大學生服務外包創新創業大賽中榮獲二等獎;還有在第七屆“互聯網+”中獲得銀獎等等成果。
(劉婧老師與第七屆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比賽團隊合影) 劉婧老師有一名優秀的指導學生。彭瑋同學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來到了生物增材制造重點實驗室,并獲得了加入劉婧老師的3D打印小組的機會。在劉婧老師的指導下,彭瑋開始了對高通量藥物測試芯片的探究,這對她來說是全新的領域,但她對此充滿興趣。大一暑假,她選擇留校做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彭瑋與同學們密切合作,共同討論問題,交流經驗,互相學習。在實驗室的這段經歷不僅讓她學到了專業知識,更鍛煉了她的團隊合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她成長了很多。在大二期間,這位同學積極報名參加了安徽省“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并擔任了隊長的重要角色。那時正值疫情期間,所有的競賽交流都被迫轉移到了線上進行。歷經了一輪又一輪的路演和答辯,從校賽階段就始終保持著奮戰的姿態,彭瑋同學一路向前直至省決賽,奪得了第六屆安徽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最終又進入國賽,榮獲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銅獎。在她成長的過程中,劉婧老師一直擔任著引路人的身份引領著學生的進步。 要想創作出優秀的創新創業作品,首先找個好的選題。劉婧老師的團隊選擇的方向是當前非常熱的“器官芯片”。所謂“器官芯片”就是在人體外部構建一個小型的細胞培養系統。這個“器官芯片”區別于傳統培養皿的關鍵在于,它可以通過微流控技術,高保真地模擬人體內的一個或多個器官。考慮主要有兩點。第一是創新性,第二是可行性。從創新性上看,“器官芯片”這個領域還是比較新的,國內沒有幾個實驗室在做,劉婧老師的團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從可行性上看,雖然器官芯片在國內比較新,但是在國外器官芯片非常火爆。國外動物保護組織經常為動物保護問題游行示威,如果相關企業想辦法推出能替代動物的體外模型,動物倫理問題就會少一些。因此,很多大企業都把目光投向了器官芯片,爭相推動器官芯片的市場化。從這個角度看,選題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時,劉婧老師就讀博士期間就專攻器官芯片,對這個領域也非常了解,亦滿足“可行性”這一條件。 其次,精益求精地不斷打磨不可或缺。有了創新性和可行性,拿項目去參加創新創業大賽就相當于擁有了一把利器。打磨項目也至關重要。準備項目需要打磨項目書,要做實驗,整理數據,完成初稿。在這些方面劉婧老師與學生們的確付出了許多。經過努力,項目有機會出校了,要參加后期的預賽及決賽,這個時候,要打磨的是答辯PPT以及答辯的熟練度,劉婧老師與學生一同打磨PPT,優化學生的演講水平。 最后,同心協力地攻克難關無比重要。團隊要團結,要分工合作,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讓一個人負責完成。劉婧老師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多帶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大賽,不僅提高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團隊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還能通過跟學生的深入交流中提高教學能力,可以將學生能力的培養滲透到日常教學中,采用學生創新項目驅動教學方式,促進學生養成勤于思考、勤于動手、勤于學習的好習慣,為學生以后的人生競賽打下良好基礎。在未來,劉婧老師也會不斷帶領學生一起共同向更高、更遠的地方攀登! (采訪記者:劉宗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