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參加“強國建設,高教何為—新時代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論壇”
|
發布時間:2023-09-20 瀏覽次數:85 |
9月11日-13日,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吉林大學、中國高等教育培訓中心共同主辦的“強國建設,高教何為——新時代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論壇”在吉林大學成功舉辦。我校發展規劃處宋海峰、趙恒志參加了此次論壇。 論壇現場 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杜玉波,學會副會長、吉林大學黨委書記姜治瑩,學會副會長李家俊,吉林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希,學會學術發展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張煒,吉林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張洪彬,學會監事長、中國高等教育培訓中心書記孫維杰,學會副會長、秘書長姜恩來,學會副會長鄔大光,學會學術發展咨詢委員會副主任謝維和,吉林省總督學岳強,吉林省紀委省監委駐省教育廳紀檢監察組組長關忠誠,吉林省委教育工委專職副書記陳希哲,吉林省教育廳副廳長劉青川、一級巡視員戰高峰,吉林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王利鋒等領導出席論壇。來自吉林大學、南開大學、重慶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全國近兩百所高校校領導、規劃處、教務處等相關負責同志共計600余人參加論壇。論壇由姜恩來、孫維杰、王利鋒、姜治瑩先后主持。 姜治瑩致辭 論壇開幕式上,姜治瑩代表吉林大學致辭。他表示,本次論壇既是凝聚高等教育共識、匯聚高等教育合力的務實之舉,也是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強國重要講話精神的生動實踐,更是第一時間、第一速度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的關鍵舉措,正當其時,正逢其勢。中國高等教育培訓中心東北基地在吉大落地啟動,必將為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注入高等教育的強大力量,提振吉大師生勇攀高峰的堅定信心。吉林大學將始終牢記“國之大者”,激揚奮斗之志,凝聚奮發之力,接續奮進之行,為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吉大力量。 李家俊致辭 李家俊代表學會致辭。他表示,高等教育要把握戰略定位、發揮龍頭作用;要堅守教育規律、培養一流人才;要堅定教育自信、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國高等教育培訓中心東北基地的正式啟動,是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回答“強國建設,高教何為”時代之問的重要舉措。 張洪彬致辭 張洪彬代表吉林省教育廳致辭。他表示,本次論壇的成功舉辦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東北振興座談會的實際行動,是落實關于加大東北高校辦學支持力度的具體舉措。吉林有66所高校,其中,3所“雙一流”學校,13個“雙一流”學科,每10萬人口在校大學生居全國前列。吉林大學是國家“雙一流”大學,是吉林振興突破的底氣和重要的支撐力量,中國高等教育培訓中心東北基地的落成必將賦能吉大高等教育研究和實踐創新,促進吉林高等教育在國內外廣泛的合作與交流。 啟動儀式 論壇開幕式上,杜玉波、姜治瑩、李家俊、張希、張洪彬、孫維杰、王利鋒共同為“中國高等教育培訓中心東北基地”啟動揭牌。基地以“服務高校高質量發展、助推教師隊伍創新發展、助推產教融合協同發展”為己任,整合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面向全國教育系統和行業企業管理干部、骨干教師等,開展專業化、定制化培訓和精準化咨詢服務,更好服務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支持東北經濟社會和教育高質量發展。 杜玉波作報告 開幕式后,杜玉波以“教育強國與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為題作報告,介紹了教育強國的基本內涵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的主要特征,分析了建設教育強國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提出了構建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的路徑選擇。他指出,黨的二十大以來,我國教育事業迎來了更好的時期,教育強國建設進入了快車道。站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上,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努力構建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加快推進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磅礴教育力量。
張希作報告 張希以“關于教學、科研的一點思考”為題作報告。他指出,立德樹人的成效是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需要在黨的領導下,靠一流的師資,培養一流的學生,并以一流的管理作保障。吉林大學在70余年的人才培養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厚基礎、重實踐、嚴要求”的教學傳統。他表示,教師是以德育德的職業,教師是第一身份,教書是第一工作;科技創新要能坐得住“冷板凳”,不盲目追逐熱點,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嚴格遵守科學倫理道德。
謝維和作報告 謝維和以“靠得住:強國建設中大學的責任”為題作報告。他從加快教育強國建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的角度,提出高校要深化改革、解放思想,真正突破體制機制障礙,成為強國建設“靠得住”的力量,對國家、對社會經濟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鄔大光作報告 鄔大光以“大學治理能力與高質量發展”為題作報告。介紹了大學治理的現狀,分析了教育強國背景下重新認識大學活動的內涵,并提出重新認識大學治理,給出了重建大學治理體系的思路。他認為,知識開放的時代,大學的命運與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大學的改革發展不再是象牙塔內部的“自娛自樂”,而是要立足時代發展、面向社會需要,打開大學的大門,跳出過去“就教育談教育”的模式,聯通社會與高等教育的發展。 李家俊作報告 李家俊以“新工科建設:改革與創新”為題作報告,分析了工程教育的時代意義,介紹了我國新工科建設進展情況,剖析了天津大學以“天大方案”為指導的多層面全方位新工科改革、舉措和實踐成果,提出了深化改革新工科建設建議。
張煒作報告 張煒以“從內涵式發展到高質量發展——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路徑探索”為題作報告。他從規模、結構、效益、公平、開放五個方面總結分析我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偉大成就。利用文獻、概念、英譯變化、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的指標測度分析,論證了高等教育絕對規模的優勢與相對規模的差距。他認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要全面提升戰略思維能力、歷史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系統思維能力、創新思維能力、法治思維能力、底線思維能力等綜合能力。 孫維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