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檔案: 烏爾立希·馬特爾恩于 1943 年出生在尼斯河畔的格布龍茨,父親是一名警察,母親是一名秘書,曾經(jīng)服過兩年兵役,退役后主修德語語文學,選修歷史學。他的教學生涯始于 1971 年,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由聯(lián)邦行政局教學機構總部委派,在土耳其有過十五年的國外教學經(jīng)歷。 2008 年,馬特爾恩先生受德國下薩克森州州長派遣赴合肥市擔任駐安徽教學代表及德語教師。
老師來到中國僅僅兩個月,對于中國還不是很了解,僅有的認識還是通過自己的第二專業(yè)歷史學了解的,但那也僅僅是過去的中國。他對中國的風景產(chǎn)生了極大興趣,曾經(jīng)有一次坐車經(jīng)過南京,看到過一段優(yōu)美的風景,其他地方還不是很了解,他打算有機會一定到南京去旅游。來到合肥之后,他經(jīng)常會騎著自行車到處逛逛,他說:“我對這兒不了解,但我喜歡這兒,我在這過的很好,我很想更多的去了解這兒,去認識中國。”但在這個過程中,作為一個外國人,他遇到了外國人同樣會遇到的問題 —— 交通問題,看不懂中文地圖,公路上沒有拼音路標,在出行時遇到了很大的障礙;因而大多數(shù)時間的逛逛就局限在學院周圍。但對于這個,老師并不沮喪,他認為總的有各過程,現(xiàn)在自己已經(jīng)比較滿足了,在周圍購購物,隨便轉轉也是一種享受。 馬特爾恩的一天很簡單但卻不乏充實、快樂。他每天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查收電子郵件;老師平時沒有什么運動愛好,僅僅是早餐過后散散步,然后就投入到上午的授課中去了;老師基本上每天下午都沒有安排課,在這個時間內,他通常會騎自行車逛街、購物,去了解這個熟悉且陌生的城市;晚上,他會先把第二天課程準備好,然后再進行他最溫馨的時刻,合肥的這個時候正是德國的下午,妻子陪伴著他一起與遠在地球另一邊的子女們視頻語音聊天,一家人在電腦前團聚,一起暢聊兩地的趣人趣事。這和他在土耳其十五年的教學生活一樣,距離并不是問題。 日常生活中,老師愛好不是很多,生活比較簡單,通常去了解一些信息來打發(fā)時間,來到中國后,他最經(jīng)常看得就是《 China daily 》,從中去了解很多國內外消息;在沒事的時候,老師會拉拉小提琴,他說喜歡音樂的人不會寂寞孤獨,而自己也是從尋找快樂。馬特爾恩就是這樣一個會享受生活和工作的人。 在談到自己對中國學生的看法時,他表示來到中國時間不長,對中國學生了解的不是很深,但通過兩個月的學習和了解,學生們卻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馬特爾恩老師認為中國學生很有紀律性、非常有禮貌、學習比較刻苦、做事很熱心,并且感到非常榮幸與同學們相處的非常融洽。剛來到中國時遇到了不少麻煩,但他說他很幸運,來到這的第一天就得到了許多熱心人的幫助:學生們幫忙買自行車、電話卡,帶他去銀行去辦卡……。他還特地提到提到外事處的方老師,他說每當遇到什么困難時,他就會打電話給方老師,而方老師也會很快幫他解決了。說到這時,他很興奮的舉了一個例子,前一段時間,老師發(fā)現(xiàn)教師的門壞了,他就打電話給方老師反映了情況,第二天就發(fā)現(xiàn)門已經(jīng)修好。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他說很高興得到這么多熱心人的幫助。 在教學上 , 馬特爾恩老師抓住中國學生懂得多、講的少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式教學 , 他鼓勵學生在有機會說德語時一定要講德語 , 自己在上課時也會盡量用德語授課。他指出在學習一門外語時最重要的就是對于口語,但這也是中國學生面臨的最難克服的問題。發(fā)音不標準、口音不地道。說到這他給我們做著手勢,示意德國人說話時張開嘴巴,而中國人閉著嘴巴。但他還是對中國學生的好學精神表示肯定,他笑著給我們說自己年輕的時候也不喜歡學習,頓時嚴謹而有不失幽默的德國老人形象把我們拉得更近了。 馬特爾恩老師對于教學經(jīng)驗和方法方面沒有什么可講的 , 他認為作為教語言的老師 , 最主要的就是讓同學們學的更多 , 讓學生們更好的體驗語言環(huán)境。在課堂上,他會不厭其煩地安排一些小型考試 , 測驗以下近期學生掌握的情況,做到老師心中有數(shù);下課時,布置一些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練習,提高學生對德語學習的興趣。他強調只有多練多學才能把這門第二外語學好 , 他還形象的用英語“ practice makes prefect !”描述了他所表達的意思。他的語言很樸實無華,但我們卻覺得他講的很好、很實在。就這樣一位直率坦白且不失嚴謹?shù)牡聡先诵蜗笊钌畹赜≡谖覀兊男哪恐小?/p> 時間就是那么快,一個多小時的交談,無聲無息的舊過去了。直率坦白、敬業(yè)愛家、享受生活的形象在我們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從事陽光下最關榮的事業(yè),馬特爾恩老師把自己的知識默默地播種到國內外,做到了國內外桃李滿天下,用“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證明了一名教師崇高的精神和無尚的關榮。(采寫: 陳志斌 張影 張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