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菲舍爾老師的人,都對她豐富的人生歷程表示驚訝和佩服。大學里,菲舍爾女士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了多門學科專業知識,極大地豐富了自己的人生積淀。在英國比勒費爾德大學,她先后攻讀社會學、文學及“德語作為外語”,并成功獲得了該兩項專業的碩士學位。隨后,菲舍爾女士來到英國謝費爾德大學,攻讀了日耳曼語言文學和哲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多年的努力學習使菲舍爾在外語水平上獲得了較高的水平:英語、德語、新希臘語、法語的學習使其受到了多元文化的熏陶,這些都為其今后國外生活提供了基礎,也注定了她“游記書寫人生”的精彩歷程。 在德國的多年執教生活中,菲舍爾女士對待教育已有了自己深刻的理解,她希望的是自己可以多去一下國家,多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繼續在國外從事德語的教育工作。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和神圣底蘊同樣也深刻地吸引了菲舍爾女士,于是,在得知可以前往中國執教的機會后,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中國,選擇了合肥,來到了我們的校園,在享受旅行人生的樂趣的同時,為我們帶來了豐富的德國文化和德語知識。 “中國生活,每一天都是新鮮的” 見過菲舍爾的人,一定會對她憨態可掬的外表印象深刻。胖胖的身材,步履卻總是輕盈的,淡金色的卷發是清晨陽光里柔和的光暈,溫暖憨厚的微笑總能隨時綻放,那雙西方人標志性的藍色眼睛里永遠盛滿了歡樂與好奇。 來到中國只有短短兩個月的時間,菲舍爾對這里的一切還并不熟悉。用她自己的話說,她“就像一個孩子,每天張望著周圍新的環境,覺得一切都那么陌生而又美好,每一天都是新鮮的,充滿了新奇。”德國是中小城市發達的國家,人口百萬以上的大城市屈指可數。在德國多年的生活,菲舍爾已習慣了歐洲小城鎮閑適寬松的生活環境。所以面對合肥這座人口眾多的城市,她覺得這里的生活豐富而熱鬧,充滿了生機活力。每逢周末和假期,她會去合肥的公園游玩。說起曾經在包河、明教寺、李鴻章故居等合肥著名景點的游玩經歷,菲舍爾率真地說:“雖然并不能十分理解,但覺得很美麗。”當談起假期旅游計劃時,她告訴我們,決定去看看南京這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然后以小圈向大圈擴展的方式,利用假期多去一些中國的城市旅游,感受豐富的在中國文化。 面對食堂里每日品種繁多的菜肴,菲舍爾總樂于嘗試不同種類。她愛吃中國菜,對于米飯更是情有獨鐘,甚至還能列舉出許多中國菜的名稱。對她而言,“每天都能接觸新的口味是一件快樂的事。”在接下來的中國生活中,菲舍爾會繼續適應這里的一切,可是毋庸置疑的是,她會繼續保持著對生活的新鮮感,在傳遞德國文化的同時享受在中國的樂趣。 “敢于嘗試比反復練習更重要” “你們可以犯錯誤,但不要因此而害怕嘗試。敢于嘗試比反復練習更重要。”這是菲舍爾常對學生說的話。和樂于嘗試新鮮生活一樣,菲舍爾在教學上也特別強調嘗試的重要性。這種嘗試在本質上是對學習自主性和實踐性的培養,也就是要求學生擁有主動實踐的自覺意識,是對西方注重創新和應用的教育理念的引進。她認為“富有好奇心、學會問問題對學習來說是很重要的。”所以她鼓勵學生提問,并盡可能幫助他們解答疑惑。 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菲舍爾也經常做一些新的嘗試。例如用英語解釋德文,并將兩種語言進行比較,以防止學生混淆。她向學生介紹、解釋自己的教學方法,如果方法不受學生歡迎,她會進行適當調整,并向同事學習一些好的方法和經驗。 菲舍爾認為中西學生學習外語的方法各有可取之處:德國學生做外語課程的報告時會全部使用所學的外語而不摻雜母語,并事先準備陌生詞匯表,提前弄懂可能遇到的生詞和難題;而中國學生常采用大聲朗讀和背誦的方式,這對于學習外語也是很有幫助的。談及中西教育的差異,菲舍爾對中國教育十分贊賞:“中國的很多教學方法非常成功,其實西方教育并不一定都是可取的,中國教育應該保留自己的特色。” 在菲舍爾眼中,中國學生是思想開放、待人友善、充滿活力的青年,擁有許多優秀的品質。對她來說,“每個學生都是一位使者,從學生的身上可以了解這個國家。”在課堂之外,她喜歡以平等而友好的朋友身份與中國學生交流。和學生共同結伴吃飯,或參加學生們的聚會。學生們對這位平易近人的外籍老師也頗有好感,經常主動為菲舍爾提供幫助。菲舍爾喜歡為學生解答關于德國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問題,以幫助中國學生更全面的了解德國。她對我院的運動會和花燈展印象尤為深刻,“這些活動讓我看到了中國學生的朝氣與活力,這樣的活動在德國大學里是很難見到的。”說到這里,她藍色的眼眸里又閃爍出欣喜與好奇的光芒。 “新舊融合的中國文化讓人著迷” 也許對于許多外國人來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一位罩著神秘面紗的美麗女子,它典雅婉麗,而又不乏深沉厚重,牽引著無數外國友人,不遠萬里來探尋那面紗掩映后的幽秘。菲舍爾也不例外。早在大學時代,她的中國夢就開始醞釀,在閱讀了大量中國傳統文化書籍之后,她便與中國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想象著有一天可以踏上中國古老而廣袤的土地。但當時由于各種原因,到中國來的愿望很難實現,也就暫時擱淺了。多年之后,當實現夙愿的機會終于降臨,她懷揣著對中國文化的憧憬與熱愛,只身一人毅然踏上了前往中國的旅途。她說:“中國的古典文化可以在書里尋找,而中國的現代文化只有親自來到這里,才能深刻感知。” 為了更好地了解中國以及中國古代和現代的文化,菲舍爾女士也開始了中文的學習。工作之余,菲舍爾會參加中文課程的學習,而她的學生則是自己的中文老師。“我喜歡欣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國粹——京劇和中國現代電影,而這些也讓我更多地感受到了中國現代和傳統文化的差異,我感觸很大”。 來到中國, 2008 年是中國的奧運年,當北京奧運的鐘聲日益臨近,菲舍爾也和所有的中國人一樣,內心洋溢著興奮與期待。在看到北京奧運會的籌備過程后,菲舍爾也對北京奧運會中所展現出來的新舊文化融合而贊嘆不已:“我覺得北京奧運會準備過程中的每個細節設計都充滿了偉大的創造力。中國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完美地融合,而又彰顯了中國文化的特色與魅力,這種新舊融合讓人著迷。”她說:“北京奧運會是一場華麗的盛會,對于中國來說是一次向世界展現中國風采的好機會,同時這也是我了解中國的好機會。希望外國人能夠從多方面了解中國。” 生活中的菲舍爾女士是一個興趣廣泛、熱愛生活的人,她愛郊游、愛跳舞、愛運動。當然,最愛的還是旅行。旅行是她選擇的生活方式,這種方式代表著西方人崇尚自由、隨遇而安、回歸自然的生活態度,代表著她快樂坦誠的內心世界和她所追求的簡單真實的生活。雖然下一站會是哪里我們無從得知,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國、在合肥學院的生活將是其人生旅程中美好而難忘的一段記憶。 (采寫:榮翌、李舒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