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推動我校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的深入開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鍛煉學生科技創新實踐能力,營造校園科技文化氛圍,同時為參加第十九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做準備,現決定舉辦合肥大學第十一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競賽宗旨
崇尚科學、追求真知、勤奮學習、銳意創新、迎接挑戰
二、競賽目的
引導和激勵我校廣大青年學生實事求是、刻苦鉆研、勇于創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質,發現和培養一批在學術科技上有作為、有潛力的優秀人才。鼓勵學以致用,推動產學研融合互促,緊密圍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
三、賽道安排
本屆競賽分為主賽道和專項賽道。主賽道可申報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科技發明制作3類作品參賽。
主賽道:
1、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參賽對象限本科生。作品類別包括機械、儀器儀表、自動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計算機、電信、通訊、電子、數學、物理、地球與空間科學、生物、農學、藥學、醫學、健康、衛生、食品、能源、材料、石油、化學、化工、生態、環保等方面。
2、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哲學社會科學類支持圍繞“發展成就”“文明文化”“美麗中國”“民生福祉”“中國之治”5個組別形成社會調查報告,每件作品只能選擇以上1個組別參賽。
3、科技發明制作。科技發明制作分為A、B兩類:A類指科技含量較高、制作投入較大的作品;B類指投入較少,且為生產技術或社會生活帶來便利的小發明、小制作等。
四、參賽要求
1、2025年6月1日以前正式注冊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在校本科生、碩士研究生(不含在職研究生)都可申報作品參賽。
2、申報參賽的作品必須是在2025年6月1日前兩年完成的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或社會實踐活動成果。畢業設計和課程設計(論文)、學年論文和學位論文、獲國家級獎勵成果(含本競賽主辦單位參與舉辦的其它全國性競賽的獲獎作品)等均不在申報范圍之列。
3、參賽作品可分為個人作品和集體作品兩類。申報個人作品的,申報者必須承擔申報作品60%以上工作,作品鑒定證書、專利證書及發表的有關作品上的署名均應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須是學生且不得超過2人;凡作者超過3人的項目或者不超過3人,但無法區分第一作者的項目,均須申報集體作品,集體作品的作者必須均為學生。凡有合作者的個人作品或集體作品,均按學歷最高的作者劃分至本科生或碩士研究生類進行評審。集體作品總作者數不得超過8人,每件作品可聘請1-3位指導教師。
4、附材料必須是中文(若是外文,請附中文版本)。
5、校賽報名結束后,只可進行人員刪減,不可進行人員順序調整及添加,不可進行作品類別和組別的調整。
五、參賽形式
1、提交論文、報告或作品實物,填寫《申報書》(附件3);
2、以PPT形式闡述作品;
3、評委聽取介紹,選手現場答辯。
六、賽事安排
1、宣傳動員階段:
2024年11月,啟動合肥大學第十一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開展廣泛的宣傳動員,使我院師生了解競賽內容及總體安排。成立相應的工作小組和專家指導團,吸引廣大本科生積極參與課外學術科技競賽活動,動員更多業務精、專業強、情懷深的優秀教師參與競賽指導工作。
2、競賽培訓階段:
2024年12月-2025年1月,校院兩級舉辦“大挑”專題系列講座,邀請有參賽經驗的專家、指導教師和高年級同學分享比賽經驗。
3、作品報名階段:
本屆競賽統一采用線上報名形式,學生項目負責人需在我校“挑戰杯”競賽報名系統中注冊賬號并上傳作品材料,“挑戰杯”報名系統的使用方法詳見附件4,報名系統開放時間為2024年12月15日,關閉時間為2024年12月31日。
4、院級初賽階段:
各學院通過分配的賬號在報名系統內對本學院學生申報的作品進行審核,對作者進行資格審查,駁回不符合參賽要求的作品,組織專家對作品進行遴選,評選出優秀作品,推薦不超過10件作品參加校級復賽。各學院請于2025年1月13日之前將“挑戰杯”二級學院推薦排序表(附件5)電子版和紙質簽章版報送至校團委。根據工作要求,各二級學院需在學院網站進行有關圖文報道、公示獲獎作品,后續請將院級組織情況報送校團委。
5、校級復賽階段:
2025年2月28日前,校團委邀請專家對各學院上報的作品進行復審,遴選其中有較高學術價值或應用價值的作品參加校級決賽。
6、校級決賽階段:
2025年3-4月,校團委組織校賽決賽,決賽采用書面評審和公開答辯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邀請校內外專家對入圍校級決賽的作品進行綜合評價打分,遴選出推薦參加省賽的作品,評選出校賽獲獎作品。
7、作品完善及省賽、國賽備賽:
自作品申報開始,各團隊要密切聯系指導教師,持續不斷完善作品。校團委組織專家對決賽獲獎作品進行指導完善,擇優推薦作品參加全省“挑戰杯”競賽主賽道,并根據上級工作安排,協調組織專項賽道作品的報送。
七、評審原則
1、評審過程中以作品的科學性、先進性、現實意義和實用價值為基本評判標準。參賽作品按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科技發明制作共3類進行評審。評審分為預審和終審。由校團委邀請專家組織評審。
2、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側重考核基礎學科學術探索的前沿性和學術性;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側重考核與經濟社會發展熱點難點問題的結合程度和前瞻意義;科技發明制作側重考核作品的應用價值和轉化前景。本屆競賽的評審工作將按照第十九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評審規則進行評審。
八、獎項設置
本次競賽將設立單項獎和優秀組織獎。
由校團委邀請專家分別評選出各參賽類別作品的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和優秀獎若干,學生獲獎情況錄入“第二課堂”系統創新創業能力模塊,根據各學院報名作品數量和質量最終評選出優秀組織獎。
九、工作要求
1、高度重視,認真組織。“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是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措施。各學院要高度重視、精心組織,成立工作小組,明確職責,精心組織作品撰寫(制作)和選拔工作,重點從選題等源頭性環節重點提高參賽作品的質量和層次,尤其要選派專業負責人、各專業教師指導學生參加比賽。
2、密切配合,加強協作。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是學校認定的高級別學科競賽之一。各學院、各相關單位要密切配合,發掘和探索學生科技創新新模式,努力發現和培養學生科技創新拔尖人才,積極引導學生跨專業、跨學院組隊,要為參賽學生做好服務,多方面創造條件,幫助他們在專業指導教師、儀器設備、實驗室、圖書資料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
3、做好宣傳,營造氛圍。各學院、各部門結合實際,有組織有規劃、堅持不懈地推進我校大學生創業、創新活動的蓬勃開展,要充分利用校內宣傳陣地,積極運用新媒體矩陣,營造良好的參賽氛圍。
4、參賽作品應有較高立意,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規定、政策導向。參賽作品應為參賽團隊真實項目,不得侵犯他人知識產權,不得借用他人項目參賽;存在剽竊、盜用、提供虛假材料或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的,一經發現將取消參賽資格并自負一切法律責任。
本屆競賽將根據后期省賽和國賽競賽通知和要求做相應調整,校團委負責解釋。
其他未盡事宜,將另行通知。
聯系人:姚學正
聯系電話:15656599361
合肥大學第十一屆“大挑”交流群:591910420(QQ群號)
設計學院團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