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交流合作處黨支部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組織黨員同志和入黨積極分子參觀由國家文物局指導,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文物局、鹽城市政府主辦的“民心向背決定著歷史的選擇——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新四軍紀念館館藏革命文物巡展”。
國際交流合作處黨支部各位黨員跟著講解員熱情生動的敘述,學習了新四軍從孵化到成長到奉獻于民的歷史進程。大家一起沿著新四軍的足跡,感受戰火硝煙中的征程偉業。在展出的珍貴文物中,有許多文物背后的故事令人動容。

展覽中一件特別的陳列品—漂亮的真絲旗袍吸引了大家。旗袍的主人叫王海紋,出生在上海的一個殷實家庭,其父是著名律師俞鐘駱。王海紋目睹日本侵略者在中國大地上橫行霸道、無惡不作的罪行,內心萌發了抗日救國的理想。1940年秋天,她輾轉來到新四軍成為一名新四軍文藝戰士。1941年7月24日凌晨,冒雨行軍的師生們在北秦莊被日偽軍包圍,子彈像雨點般從四面八方襲來,王海紋等人被堵在橋南的河岸上。沒有絲毫的猶豫,王海紋轉身一躍投河殉國。這一躍,她的青春永遠定格在了17歲;這一躍,“九女投河”的悲壯故事永遠鐫刻在華中抗戰的不朽豐碑上。

新四軍在當地做了不少好事被人民銘記于心。1941年5月15日,新四軍阜寧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宋乃德帶領蘇北萬余民工開工修筑捍海大提,大堤不僅護佑了沿海百姓,更筑起了一道凝聚軍民情的堅固長城。阜寧人民無不歡欣鼓舞,遂公議將此堤定名為“宋公堤”,以媲美范仲淹在蘇北修筑的“范公堤”。時任阜寧縣參議會副參議長、著名士紳楊芷江先生為此撰寫《宋公堤記》,并勒石立碑,作永久紀念。
每一份資料都承載著一段厚重的歷史,每一段歷史都凝聚著先輩們的智慧與勇氣,只有將這些資料完好地保存下來,才能讓后人更加全面地了解新四軍的歷史,更加深刻地領悟新四軍革命精神的內涵,從而更好地傳承和弘揚這一寶貴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