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系列報道之十二
(作者:安徽省教育廳政法處)合肥學院自1985年安徽省與德國下薩克森州簽署合作共建協議以來,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先后與德國、韓國、日本、美國、法國、西班牙、意大利、愛爾蘭等國 40 所高校建立友好合作關系,形成鮮明的辦學特色。雙方在高層互訪、學生培養、教師進修、科學研究、課程共建、學生畢業設計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深層次的合作。學院先后有近200名教師赴德、韓、美等國學習進修,輸送2000余名學生赴國外高校學習。合肥學院是安徽省 18 所可接納外國留學生的高校之一,現有 46名留學生在學院學習。
積極開展國際交流,維護與促進對外交流與合作關系。
加強與合作院校交流,拓寬合作渠道,維護友好學校的關系是外事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為落實“地方性、應用型、國際化”的辦學定位,學院領導先后出訪了日本、韓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高校,對國外高校近些年的改革和辦學特點又有了新的認識,了解了國外大學與我們深化合作的愿望。這對合肥學院更好的開展國際合作,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很有幫助。
2000年以來,先后有127個來自德國政府、社會團體、友好學校及企業的代表團訪問學院。其中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前總統克里斯蒂安?武爾夫(前下薩克森州州長)先后于2005年和2008年兩次訪問合肥學院,并與學院師生進行了交流。此外德國駐華大使施明賢博士與駐上海兩任總領事海盾博士,芮悟峰博士、德國大眾汽車公司、博世西門子公司、大陸輪胎等政要與企業等也先后訪問合肥學院。
1999年以來,先后有53個來自韓國政府、友好學校及企業的代表團訪問學院。其中2006年5月26日,韓國駐華大使金夏中先生到學院參觀訪問,大使先生對合肥學院十分重視與韓國的合作感到非常高興,對所取得的成績表示祝賀,訪問期間,金大使與學院領導就今后中韓交流進行了友好的會談,隨后為學院師生作了“攜手共創中韓關系美好未來”的精彩演講,并和學院領導在學院南艷湖校園共同栽植了一棵象征萬古常青的友誼樹,此次訪問掀開了學院對韓合作新的一頁。此外韓國駐上海領事館總領事安總基、文化領事兼文化院長河賢鳳先后訪問合肥學院。
此外還有來自美國、日本、奧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瑞典、智利、愛爾蘭、新西蘭、印度及香港、臺灣等國和地區的政府、高校及企業代表團訪問學院。
做好學生、教師交流與工作,以此為載體推進對外全方位交流與合作。
為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國際化應用型人才,學院積極開展與各國高校尤其是與德國、韓國高校間的師生交流與合作。
學院先后與德國希爾德斯海姆/霍爾茨明登/哥廷根應用科學大學、雅德大學、漢諾威應用科學大學等簽署協議,開展了“2+3”機械制造專業、經濟工程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及德語專業等互認學分聯合培養,與奧斯那布呂克應用科學大學開展物流管理專業國際合作辦學項目合作、與漢諾威應用科學大學開展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國際合作辦學項目。自2003以來,學院共向德國派遣留學生500余名,其中大部分學生已完成學業,在德國及國內的德資企業、科研院所及高校工作,成為中德交流的使者。學院先后有200多名老師赴德國進修或接受培訓,其中有大部分教師在德國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這批教師已經成為學院教學與管理的中堅力量。先后有超過70名德國教師在學院任教,有超過200名專家教授在學院開展講座或進行學術研究,超過400名德國學生在合肥學院實習、完成畢業論文、參加研討會、參加夏令營以及學習漢語。其中有七位德國專家因其為安徽省對德交流合作做出的杰出貢獻而獲得安徽省政府頒發的黃山友誼獎,其中萊勒斯教授還于2011年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
從2001年開始,在中德雙方校領導與系部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在德國“DAAD”國際學術交流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學院與漢諾威應用科學大學開展了長期的workshop合作項目。合作項目以合肥學院藝術設計系為承辦單位,以“學習、交流、包容、共勉”為主導宗旨,以漢諾威應用科學大學設計與傳媒系每年定期派師生來合肥學院,與藝術系師生共同商榷每屆workshop設計主題,并在為期兩周的時間內圍繞設計主題開展學術交流、參觀調研、設計實踐等一系列形式。截至今年,中德workshop合作項目已經連續成功舉辦了13屆,中德雙方都取得了良好的收益,并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同時也有力促進了中德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建筑工程系與希爾德斯海姆/霍爾茲明登/哥廷根應用科學大學土木工程系合作開展德國學生海外課程學習計劃。此外自2007年以來,每年均有來自德國友好學校的學生來學院進行夏令營活動。
2006年學院與韓瑞大學簽署協議開展 “2+2”對外漢語專業學生互認學分聯合培養,與漢拿大學合作聯合培養 “1.5+1.5”網絡系統管理專業和旅游管理專業學生,2007年與順天鄉大學簽署協議聯合培養“2+2”朝鮮語專業。自2001以來,學院共向韓國派遣留學生600余名,這些學生絕大多數已經完成學業,他們中的大多數目前就職于韓國政府駐華機構、韓資企業、高校等工作單位,正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擔任著中韓交流的使者。學院先后派出十多名老師赴韓國教授漢語,已有3位教師在韓國友好學校獲得碩士學位,2位教師獲得博士學位,目前有2位老師在韓攻讀碩士及博士學位,每年均有教師前往韓國友好學校進行學術交流。
學院每年接受50名左右留學生來華短期及長期學習,其中2008年23名韓國學生來學院接受學歷教育,這是學院首次接收學歷教育留學生,它標志著學院留學生教育又邁上了新的臺階。目前共有46名韓國留學生在學院學習。學院在留學生管理中規范管理、建章立制、以人為本,確保了韓國學生在學院有一個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環境,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每年學生HSK四級通過率均保持在50%以上。2010年元月,18位韓國留學生在學院圓滿完成本科學業,其中7位同學獲得文學學士學位、8位同學獲得工學學士學位。
學院藝術系設計系還與韓巴大學工業設計系聯合舉辦了五屆中韓畢業生畢業設計作品展,韓國韓巴大學學生藝術團與學院中文系大學生聯合于2008年11月舉辦了中韓大學生文化公演,漢拿大學的師生Study-tour訪問團于2009年12月訪問了學院。學院常年有10名左右來自韓國教師在學院教授韓語,其中趙誠惠老師因在學院工作成績突出,為中韓友誼做出突出貢獻而被授予中國政府友誼獎,趙誠惠教師與樸南圭老師獲安徽省政府頒發的黃山友誼獎。趙承惠老師還作為奧運會的火炬手,代表合肥學院參加合肥段的奧運接力活動,與此同時她還先后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贊揚合肥學院的辦學成果和成功經驗。
此外,學院還與美國北亞利桑那大學、西班牙瓦倫西亞理工大學、意大利都靈理工大學等友好學校開展了派遣交換生、教師交流等系列交流合作。
積極借鑒德國先進辦學理念,引進優質辦學資源,推進教學改革,為培養應用型人才服務。
合肥學院借鑒德國應用科學大學辦學理念,按照教育規律,積極推進了一系列教學改革。首先,合肥學院在人才培養方案上借鑒德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對科室比例進行了科學調整,工科學生的實踐課程比率達到了30%,文科學生的實踐課程比率達到了20%,這兩項指標均高于教育部高校《教學改革與教學質量工程》中規定比率5個百分點。為了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把實踐教學落到實處,合肥學院對課程進行了應用型教學改革:以專業建設為核心,重構課程體系。第一,實現兩個轉變。由“學科導向”向“專業導向”轉變,由“知識傳授”向“能力培養”轉變;第二,開設專業導論課。每個專業第一學期開設一門20學時的專業導論課,由專業教授、業內知名人士擔任講授任務,增強學生對專業的認知度和認同度;第三,增設一個認知實習學期。合肥學院把Fachhochschule(應用科技大學)的認知實踐學期引進來,實行九學期制改革,即在大學二年級設置了一個三個月的小學期——認知性實踐學期。學生經過這樣一個過程以后,他們會對今后的專業課學習會有更多的思考,有利于他們規劃未來發展,更加理性地選擇專業方向和課程模塊。第四,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著眼于學生能力培養,重新組織教學結構,實施模塊化教學,把傳統的“知識輸入導向”改變為“知識輸出導向”,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上構建模塊化教學體系。
其次,以學習能力提高為主線,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第一,增加自主學習課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第二,實行 “N+2”考試制度改革和強調畢業論文(設計)的應用性要求。針對學生中普遍存在重成績、輕能力、輕知識運用的現象,從2006年開始,學院改變過去在課程結束時“一考定成績”的做法,變末端考核為過程考核,實施“N+2”考試制度。畢業論文(設計)是實踐教學的最后一環,也是檢驗和鍛煉學生應用能力的重要一環。為此加強畢業論文(設計)的針對性,合肥學院根據實習基地提供的實際課題,要求真刀真槍,真題真做,自2007年以來,學院本科生的論文題目60%以上來源于企業和用人單位。
改革實踐教學內容和方法,通過建設公共平臺、實行“少臺套大循環”、延長實驗室開放時間和網上預約做實驗等措施,保障學生實踐時間,同時充分利用了實驗室資源,減少了實驗室浪費和投資。
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加強實習基地建設,實現產學研結合。合肥學院地處合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了滿足培養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條件的需要,彌補校內實踐條件的不足,我們本著“雙贏”的互惠互利的原則,充分發揮學科專業優勢服務社會,建立了相對穩定的綜合性、專業性、產學研合作的學生實習基地。此外,合肥學院還在企業、事業單位建立了一批穩定的實習基地,保證了實踐教學的需要,例如,合肥學院中文系學生對合肥市“兩會”的服務工作,旅游系和外語系與安徽省國際會展中心得合作,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對肥東縣各行政機關網絡技術保障服務等。 第五,進行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著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了達到實驗課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更高目標,合肥學院以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為出發點,以學生個性化能力培養為重點,有專門實驗教師采用多種形式地對學生實踐能力進行拓展訓練。同時,學院結合全國性的科技競賽活動,成立了各種實驗項目和實驗興趣小組,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結合起來。近年來,合肥學院學生在各種全國性競賽中取得了一系列好成績。2006年,獲得全國大學生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銀獎、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二等獎、全國第一屆大學生藝術展演二等獎。2008年獲得全國機械設計一等獎,這是安徽省在歷史上的最好成績。2009年獲得NEC杯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國家一等獎和全國電子創新設計競賽決賽本科組一等獎。
最后,針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合肥學院大力加強實踐教學教師隊伍建設,增強實踐教學指導能力。學院為所有的實驗室配備了具有碩士學位的專職實驗教師。同時為了增強教師的實踐能力,學院把高學位高職稱的教師派到企業去鍛煉半年到一年。例如合肥學院和合肥熱力公司合作,教師可在那兒通過學習工作半年到一年,教師要在那里獲得崗位資格證。同時合肥學院還逐步給每個專業聘請3到4名高級工程師擔任專業教授,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修訂,并且開設和主講一門15-20課時左右的小課程。
此外,學院還做好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引進利用工作,提升學院國際化辦學水平。學院與德國合作的國際合作辦學專業“物流管理”及“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相繼得到教育部批準,這成為學院乃至安徽省目前唯一的兩個國際合作辦學專業。
2010是合肥學院建校30周年,也是安徽省人民政府與德國下薩克森州政府簽署共建合肥聯合大學(現為合肥學院)、實施教育合作25周年。為了深化安徽省與下薩克森州的教育合作交流,合肥學院與下薩克森州漢諾威應用科學大學聯合創辦了“合肥德國應用科學學院”。10月11日上午,合肥德國應用科學學院揭牌儀式在合肥學院南艷湖校區圖書館二樓隆重舉行。安徽省副省長謝廣祥先生和德國下薩克森州科學文化部部長約翰娜?婉卡博士共同為合肥德國應用科學學院揭牌,并同合肥德國應用科學學院首批學生合影留念。省市領導、德國下薩克森州代表團全體成員、合肥學院全體德籍教師、在皖德資企業代表和合肥學院領導、教師代表、合肥德國應用科學學院全體新生來到現場,共同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合肥德國應用科學學院是中德合作形式上的一個“創新產物”。目前,該學院設有“工業設計”和“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兩個專業,首批學生已順利入學。
通過這些方式,我們將一批德國資深教授引進到學院開展長期教授專業課,并安排青年教師跟班聽課,近距離用心感受、學習德國先進的辦學理念、教學手段特別是模塊化教學手段,實現了中德學者間的“傳幫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力促進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多渠道全方位開展引智工作,努力為學院辦學定位及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
為服從與服務“地方性、應用型、國際化“的辦學定位,學院從2006年起,先后開展了中外合作教育交流項目。并積極探索新的合作交流模式。不管何種模式,在項目籌備過程中,各外籍專家結合長期國際合作所積累的經驗及對教學改革的思考,努力實踐、積極探索,為這一合作項目成功申報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目前,學院已經有十二個專業與國外高校開展了合作交流項目,國際合作辦學正在向縱深發展。
為了積極探索我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了解德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模式、社會支撐體系、教學方法等,為安徽省高等教育和經濟發展服務。安徽省教育廳利用學院對德合作的優勢,結合當前正在開展的一系列教學改革活動,于2007年邀請了合肥學院友好學校—德國漢諾威應用科學大學副校長法爾克.霍恩教授來合肥學院工作,并向他頒發聘書,以副院長的身份在該院工作三個月,這是合肥學院乃至安徽省各高校的教育史上的首位“洋院長”。
霍恩教授在任職期間,在學院進行了廣泛的、細致的調研工作,參加了學院的院長工作例會,及時總結和通報了調研成果。在深入各專業教學系部、行政部門進行座談同時,還在安徽省教育廳的安排和幫助下,走訪了安徽省多所高校,進行調研、舉辦講座等。霍恩教授針對安徽省高等教育的現狀提出了很多可行的建議,有力推動了安徽省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的進程,促進了我省教育教學與國際接軌,進一步提高了我省高校的國際化辦學水平。
與此同時,為更好地為學院辦學定位服務,合肥學院利用自身國際合作優勢,先后成功主辦或舉辦了四屆“中德應用型高等教育研究與發展論壇”及“環境知識與技術轉化國際會議”、“面向21世紀新農村建設中韓學術研討會”、 “2007旅游教育與旅游管理亞太國際論壇”、國際節能技術建筑平臺會議一系列國際學術會議,取得了較大的學術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新形勢下,合肥學院積極把握知識經濟時代的機遇,依托外國專家,以國際學術研究機構為平臺,將引進外國專家與重點項目、重點課題密切結合、與中外共建學術機構、研究機構密切配合,系統、配套地引進智力,形成引智的良性循環與良性發展的機制,實現了引進智力的最大資本化,從而更好地服從與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
首先表現在平臺建設方面。由安徽省教育廳、合肥市政府、合肥學院共同成立的“中國安徽—德國中心”近年來不斷集中、整合優質的引智資源,努力引進德國高端智力,加強與德國政府、高校和企業間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交流,為安徽省與德國下薩克森州的友好合作提供了廣闊平臺。中心抓住合肥打造成高科技產業基地和先進的制造業基地,就必須加強與德國等發達國家的交流和合作的契機,不僅發揮其在教育文化方面的交流作用,還兼顧經貿、科技等方面,努力把打造自身成安徽省和合肥市與德國多方面交流的重要窗口和橋梁。中心圍繞安徽省和合肥市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積極開展對德及對歐經濟、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大力開展培訓、翻譯服務和招商引資工作。中心已與“德國漢諾威中國中心”結為姐妹單位,遙相呼應,共享資源。目前在省教育廳的領導下,結合安徽省職業教育規劃,積極開展職業教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意在將德國先進的“雙元制”職教體系引入安徽,并提供地方翻譯、管理及協調服務,內容涉及汽車修理、IT、數控機床、經貿等專業領域,合作學校分布在安徽省內不同地市。目前中心正在積極協調大陸輪胎集團及省內化工職業院校旨在建立一個全新的、更接近德國雙元制模式的橡膠加工專業。因為上述職教引智成績,中心應邀參加了2009年教育部“中德職教合作30周年慶典”,分享成就。與此同時,2009年12月17日,“中國合肥—韓國中心”在合肥學院成立。該中心也是一個開放型民間組織,以合肥學院為主體,吸收與韓國有合作關系的省內高校和企業、在安徽投資的韓國企業、韓國友好大學、其他與韓國有交流合作關系的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等加入。中心成立后將成為安徽省與韓國開展教育、旅游、經濟、文化、科技等全方位交流與合作的平臺,不斷提升安徽省對韓合作的水平與層次。
其次,發揮外籍專家的能力和工作熱情,為地方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服務。2009年來自合肥學院的三位德籍客座教授呂文、賴默和奚偉德憑借他們常年以來為學院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更為重要的是為安徽省和合肥市的經濟建設做出的貢獻,分別榮獲了“2009年黃山友誼獎”。 2011年,德國漢諾威應用科學大學的霍恩教授獲得安徽省政府頒發的黃山友誼獎及2011年“安徽省年度經濟人物”;德國羅斯托克大學的萊勒斯教授獲得中國政府頒發的國家友誼獎,于9月30日受到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接見。截止目前,學院共有八位外國專家獲得“黃山友誼獎”, 兩位外國專家獲得了“國家友誼獎”。
來自羅斯托克大學的米歇爾?萊勒斯教授一如既往協助合肥學院進行學生、學術交流及地方經濟服務工作。作為中德環境技術轉化中心的德方負責人,萊勒斯教授在2009年數次訪華期間都分別前往了合肥熱電集團了解共同承擔的“合肥市污泥摻燒工藝優化”國際合作項目運轉情況,與垃圾焚燒廠設計單位和合肥熱電集團一起就合肥市垃圾的焚燒處理設計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作了深入探討,積極地為合肥市污泥處理、垃圾管理等環境問題解決找出路,為合肥市的環境保護工作引入了先進的技術與理念,受到了企業高度認可與歡迎。依托此項目學院為環境工程專業教師及相關企業技術人員提供了15人次的赴德國進修機會,在德國大學實驗室和相關的廢棄物處理企業進行參觀學習和科學研究;與此同時,10名羅斯托克大學的教師來學院開展了教學和科研活動,取得了良好效果。依托于學院對呂文教授、萊勒斯教授及來自美國的成家楊教授等國外優秀專家的引智工作,中德環境技術轉化中心于2009年積極申報成為“安徽省引智成果示范推廣基地和引智示范單位”。
合肥學院韓國專家,“2001年黃山友誼”、“2002年國家友誼獎”獲得者趙誠惠教授、“2004、2005年黃山友誼獎”獲得者樸南奎教授多年來積極奔走在中韓兩國之間,通過他們的努力,合肥市與韓國瑞山市結為友好城市,韓商在合肥投資興建“韓國城”,另有16億美元的投資意向書頁也已簽訂。通過合肥學院德國外籍專家的牽線搭橋,合肥市還先后與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市、羅斯托克市結為友好城市。德國世界500強公司也將更多的目光轉向合肥,為合肥市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增強了城市的國際競爭力。這一切說明學院的引智工作已實現了從引智到引資的功能跨越,在地方經濟建設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取得了巨大的經濟與社會效益。